您现在的位置是:尚嘉娱乐网 > 探索

一家三代,陪汉石桥湿地走过64年

尚嘉娱乐网2024-03-29 02:56:20【探索】2人已围观

简介我们仨沿着河岸骑行,父母一边骑一边跟我讲汉石桥水库的故事。妈妈说,姥爷参与了汉石桥水库的建设,这里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爸爸说,1972年大旱,他靠水库里的水才活了下来。李妍笑着说,那时候我才知道,我 逆天铁骑

我们仨沿着河岸骑行,一家三代父母一边骑一边跟我讲汉石桥水库的陪汉故事。妈妈说,石桥湿地逆天铁骑姥爷参与了汉石桥水库的走过建设,这里是一家三代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爸爸说,1972年大旱,陪汉他靠水库里的石桥湿地水才活了下来。李妍笑着说,走过那时候我才知道,一家三代我们家和汉石桥湿地有这么深的陪汉渊源。前段时间,石桥湿地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六分队队长李妍带着父母去了位于顺义区的走过汉石桥湿地玩。汉石桥湿地是一家三代北京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有京东白洋淀之称。陪汉对于他的石桥湿地父母来说,这算是故地重游。巧的是,李妍如今也成了汉石桥湿地保护者中的一员,见证了万亩芦苇塘的壮美景象在汉石桥湿地重现。

汉石桥湿地。 受访者供图

1972年,北京大旱,几乎滴雨未下。到了粮食要灌浆的时候,村里人心急如焚。当时很多河都干了,逆天铁骑只有海子里有水。在汉石桥湿地,李妍听父亲讲起50年前的故事。那年李妍的父亲刚刚20岁,他带着村里的青壮年成立了运水队,用独轮车载着水桶、水盆去海子运水。来回几十里路,脚上的血泡长了破、破了再长,宁可走废了脚,也不敢浪费一滴水。李妍感慨万千:拉回的水救活了田,也救活了人。那年的收成虽说不算高,但是比起没有水库的时候还是翻了几番。李妍口中的海子正是汉石桥水库。海子在方言里是湖泊的意思,曾经指的是位于顺义区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的低洼地带,雨水和地下水汇聚于此,导致这个地方洪涝灾害频发。1958年,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汉石桥水库,海子这个称呼也延续了下来。我的姥爷曾经参与了汉石桥水库的建设。提起姥爷,李妍的脸上带着些自豪。姥爷是村支书,又是党员,带头组织村民修建水库。那时候没有工具,村民们都是自带趁手的农具,铁锨、镐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听姥爷说,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砖和石头,用的更多的还是传统的夯土。所谓的夯土就是把土夹在两个木板中间,用力夯实——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也是这么夯出来的。在那个没有推土机和输运车的年代,汉石桥水库就是就顺义人靠着肩挑手扛,一锨锨、一筐筐修起来的。我妈妈那个时候才6岁,一直不能理解姥爷为什么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杳无音信。直到有一天,大雨冲毁了家里的房子,她和8岁的大舅冒雨去找姥爷,连滚带爬,整整走了两天才浑身泥泞地找到水库工地。李妍说起来有一丝哽咽,母亲说,那时候坐在工地边的窝棚里,看着工地上红旗招展,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突然就理解了姥爷到底在做什么。所幸,建成后的汉石桥水库不仅解决了洪涝问题,还在大旱期间救了不少人的命。在海子的滋润下,附近农田的亩产达到了800多斤,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不仅解决了村民吃饭的问题,也让顺义北京粮仓的地位更为稳固。

在我小时候,海子是宽广、清亮的。相较于老一辈口中汗水搭建起的海子,李妍脑海中的海子是鸟语花香、鲜美可口的。李妍的姑奶奶和姑爷住在汉石桥水库附近,经常带她去玩水,他们用柳条夹杂着野花编帽子,用罐头瓶装小鱼,再在瓶子里插几支柳条和野花。水库中间是湖,湖面又宽又深,波光粼粼。湖由中间向四周逐渐变浅,渐次出现菱角、芡实和大片的芦苇,鸟儿在苇间穿梭。那时候的芦苇有一人多高,苇叶又宽又大。水库最外围是宽敞的河堤,河堤上能骑车走人。旁边一片一片的都是水稻田,里面小鲫鱼游来游去。海子里的河虾也多,个头不大。那时候的环境好,虾线都是透明的。河虾生吃起来极其美味,咬一口鲜甜的汁水能填满整个口腔。李妍说着还咽了咽口水。现在做梦还会梦到在吃河虾。上中学后,李妍去水库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是偶尔从大人空中得到一些海子的消息——海子附近新建了许多高耗水的小化工厂、屠宰场,工农业及生活污水全部排入周边河道,再顺着河流进入海子,海子不干净了。而连年的干旱也导致箭杆河、蔡家河相继断流,无法补给汉石桥水库。海子,干了。1994年,上大学前,李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海子,她的心一下就凉了。目之所及,鸟儿不知所踪,大堤两岸的苇坑不见了,清亮的水没了,只有深深浅浅的裸露着土壤、被垃圾充斥的大坑,以及一片片的玉米地。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汉石桥水库。李妍说话间眼眶也红了。更不敢相信的是李妍的姥爷。我听父亲说起,1991年他带着姥爷重游汉石桥水库。八十多岁的老人眼泪‘唰’就落下来了。姥爷从来没想过海子会干,在他的脑海里1972年大旱那会旱成那样,海子都没干,现在更不可能干了。对于姥爷来说,海子还有更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前,姥爷曾经被土匪堵过,就是靠藏在芦苇荡里才躲过一劫,海子救过他的命啊。但可惜,李妍的姥爷直到去世也没能看到海子恢复原貌。

雨中的汉石桥湿地。 曾震 摄

其实,不只我们一家,越来越多的顺义人开始意识到海子出了问题。李妍回忆起2000年左右,顺义区干部下乡调研的场景,汉石桥水库附近两个镇八九个村的群众,都反映汉石桥水库变化太大,环境太恶劣,他们觉得不能为了挣钱把日子过成这样。那时候,我常听周围人说的一句话是‘群众有需求,政府有行动,百姓得实惠’。李妍说。汉石桥水库的治理,正是按着这个路子走下来的。在听到大家反映的问题后,顺义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此事。2003年起,顺义区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一系列湿地恢复、保护措施,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600余亩,完成湿地周边绿化等工程建设350亩。2005年4月,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顺义区政府成立了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汉石桥湿地的保护也进入了上有法可依、下有人专管的专业保护发展的轨道。2005年左右,汉石桥湿地就已经初现规模了,水面开始变得清澈,水域面积也扩大了。李妍看着海子一点点变好。2007年,汉石桥湿地保护区水质改善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5700余万元,包括中水处理厂、雨污水管线、水质自动监测等工程,有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汉石桥湿地水质,净化周围环境。到了2008年,李妍进入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会同湿地办一起调研汉石桥湿地的保护,包括核心区、实验区的划分,一期二期的远景规划,以及在汉石桥湿地开展环保宣传等等。我觉得这是属于我和汉石桥之间的缘分,保护好汉石桥是我的使命,更是责任。如今,经过多年努力,汉石桥湿地的面积从133公顷恢复至573公顷,荡漾的苇波回来了,鸟也回来了——截至2021年底,汉石桥湿地统计到鸟类2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36种。看着海子逐渐恢复原貌,我真的很开心。未来的汉石桥湿地肯定会越来越好。在李妍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毕竟,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过舒心的好日子,不是为了住在恶劣的环境里过糟日子。李妍笑着说。(中环报见习记者任靖)

很赞哦!(6)